台灣人口結構老化,高齡者的健康問題日益重要,如何讓長輩「吃得下、吃得對、吃得夠、吃得巧」以達到均衡營養是非常重要的議題,配合國健署推動之「我的餐盤、三巧一好」的飲食小技巧,可以透過簡單的方法讓長輩吃的均衡又健康,長輩有良好的營養狀態與身體活動力,就能遠離疾病快樂生活。
我的餐盤六口訣:
每天早晚一杯奶:每天早晚各喝一杯240毫升的乳品,攝取足夠的乳品可以增進鈣質攝取,保持骨質健康,或於餐中以乳品入菜或食用起士、無糖優酪乳等方式增加乳品類食物之攝取。
每餐水果拳頭大:1份水果約1個拳頭大,切塊水果約大半碗~1碗,1天應至少攝取2份水果,並選擇在地、當季、多樣化。
菜比水果多一點:青菜攝取量應足夠,體積需比水果多,並選擇當季且深色蔬菜需達1/3以上(包括深綠和黃橙紅色)。
飯跟蔬菜一樣多:全穀雜糧類之份量約與蔬菜量相同,且盡量以「維持原態」之全穀雜糧為主,或至少應有1/3為未精製全穀雜糧,例如糙米、全麥製品、燕麥、玉米、甘藷等。
豆魚蛋肉一掌心: 蛋白質食物1掌心約可提供豆魚蛋肉類1.5~2份,為避免同時吃入過量不利健康的飽和脂肪,選擇這類食物之優先順序應為豆類>魚類與海鮮>蛋類>禽肉、畜肉,且應避免加工肉品。
堅果種子一茶匙:每天應攝取1份堅果種子類,1份堅果種子約1湯匙量(約杏仁果5粒、花生10粒、腰果5粒),民眾可於一天內固定時間攝取足1湯匙量,或分配於3餐,每餐1茶匙量(1湯匙=3茶匙)。
※慢性病病友建議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後評估適合的攝取份量。
「吃得下」:善用烹飪軟化助吞咬。調整烹調方式及食物質地,協助高齡者吞咬,以提昇高齡者的飲食品質和營養狀態。
「吃得夠」:攝取合適的份量,倘無慢性疾病或特殊情形需限制飲食的情況,食慾不佳的高齡者可運用少量多餐方式達到1日所需熱量與營養。
※體重過重(BMI≥24)或慢性病患者建議與醫師及營養師討論後評估攝取合適的食物分量,以避免肥胖或慢性病控制不佳。
「吃得對」:每天吃足6大類食物。建議依照「我的餐盤」,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,滿足日常所需營養。
「吃得巧」:天然調味共食更美味。可選擇較軟食材、運用小量擺盤、添加天然調味料等增添料理風味。透過家人、親友陪伴用餐,提升高齡者飲食上的動機。